close

吳念真導演寫在Facebook上的三篇文字 (不是我寫的,所以不開留言)
來源請看: http://www.facebook.com/pages/a5d6fd4a/69744736647?ref=mf

8/11 0:13

從昨天到今天接到許多電話,要我去電視台接電話接受捐款的、要我講一段心中感受可以上電視畫面的、要我捐款給他選區受災者的...也許時或者心情都配合不上,我都拒絕了,只有從衣櫃裡找了一大堆沒穿過的T恤(竟然有台灣大聯盟開創時的紀念T恤)和衣服包了六包寄到太麻里的大王國小去。知道那邊需要衣服是從這幾天一些熱心的民間人士建立起來的網站裡看到的訊息。至於捐款,怎麼捐?捐哪裡?都還在猶豫。捐款真的不難,因為捐錢真的是一種最偷懶的善意,我想很多朋友和我都有同樣看法,只是老是會心有餘而力不足地想:除了捐錢,我們還......能做些什麼讓自己覺得實在一點?就像921的時候有個女性朋友說:大家都忘了女生需要衛生棉啦!她們不好意思開口你們男生又不會替她們想! 然後就買了一車子衛生棉用我當時剛買的四輪傳動車運到災區的安置所去。我忘了當年自己捐了多少錢,但卻永遠記得那時候那個女性朋友的「細心」。(未完)

8/11 0:33

先前說過,每次遇到重大的自然災害相同的畫面語言就重播一次,甚至連之後的電視捐款也一樣,同樣的表情、同樣的話,一如一場演出。但卻就有人會從這樣的參與與捐款數字去衡量某人或者某團體的熱心程度。我常常想,是不是因為台灣地狹人稠競爭激烈所以平時大家拼生活,當下可以活著就好所以常忘了長遠的「未來」,而一旦遇到災難顯示自己熱心和關注的態度也不自知地以同樣的方式表現,錢捐了當下心安,至於錢最後被用到哪裡,怎麼用...好像也沒人去管,而老實說,好像也管不到。這樣說並不是要大家不要捐錢,而是建議大家可能的話把「善......意」做更長遠的計畫,因為災難搶救過後未來的重建更費功夫,捐錢可以分次捐(因為以後可能有更多的事情要大家一起做),除此之外也可以在未來在自己可能的範圍裡捐出你的時間、你的專長給需要的人、需要的社區、和需要的地方。 也許你不同意,但我還是覺得,愛和善意不適合快速消費,是一種長久而持續的付出。(未完)

8/11 0:45

今天我打電話給一個南部受災的朋友,問他需要什麼時,他說:礦泉水夠了,食物夠了,需要打掃用的自來水你幫不了忙,需要有人清運垃圾,你也幫不了忙...所以暫時先不麻煩你,不過需要你的時候你不要躲! 因為這通電話,所以有這麼長的一段碎碎念的文字出現在這裡。 災難很大,重建時間很長很長,我們不要過了今天就忘了明天還會有需要我們的時候、需要我們的地方。 這樣講也許噁心,但還是願意和大家一起共勉,讓我們持續地盡一己之力,在未來隨時準備付出我們的善意和關心。

吳念真導演寫在Facebook上的三篇文字 (不是我寫的,所以不開留言)
來源請看: http://www.facebook.com/pages/a5d6fd4a/69744736647?ref=m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精靈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